准备、心态、技巧、原则,四步速成户外自然摄影师

时间: 2015-01-05 15:04:43 来源: 21CN综合 点击: 0

“中国人熟悉长颈鹿、大猩猩、河马,对非洲生物的亲切感远远大于自己国家的野生动物。”在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创始人徐健看来,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可是许多动植物,连一张清楚的照片都没有。公众不认识、不知道,谈何保护?”

“这次我们开展澜沧江源区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影像志调查,就是希望给科学研究机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以及公众一个全方位的生物多样性静态和动态影像资料。”徐健说。从2012至2014年,连续三年的夏天,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联合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SEE基金会在三江源区域开展多次科学研究和调查,获取一批较为系统的高质量生物多样性本底影像资料,为科研、保护、教育、公众宣传、生态旅游等提供重要基础资料。IBE团队作为戈尔特斯®品牌2014年签约的戈尔户外英雄,在2014年夏天对澜沧江源区生物多样性快速调查得到了戈尔特斯®品牌的支持。同年12月,IBE团队再次来到澜沧江源区,在戈尔特斯®品牌的支持下完成首次冬季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调查。

图片1

IBE影像生物多样性调查所的摄影师在澜沧江源进行拍摄(图/董磊)

徐健介绍,本次科考通过十天的调查,共拍摄上万张照片,调查物种涵盖七种兽类和40余种鸟类,其中不乏国家级的珍惜保护动物。如今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都喜爱走到户外,去拍摄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而由于自然环境、动物习性等知识的缺乏,不仅拍不到好的照片,甚至在不知不觉中还破坏了自然环境。不久前一张照片在网络走红,照片中一只小树蛙扛着一片绿叶在躲雨。不过,这幅可爱的图片,却让徐健很愤怒。他解释说,这一幕很可能是摆拍的结果。这种做法将给树蛙带来生命危险,因为它的皮肤被人手触摸后,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自然摄影师必须懂生物学,否则很可能伤害野生动物。”所以IBE团队的自然摄影师们也通过本次调查拍摄的图片,来教授户外摄影爱好者一些正确实用的野外拍摄技巧。

做好全方面准备工作

出发拍摄前需要对目标地区环境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和种类,然后知道它们的大概的习性,才能判断要带什么样的设备。除了设备,感冒药,肠胃药等也是必备物品。还要带创可贴,消毒用的可简单治疗外伤的物品。电池电源电插板,尽量带上,因为到了比较偏僻的地方这些东西就会很有用。相机的电池和卡也尽可能多带。服装方面,外套最好是防水耐磨,颜色尽量是暗色,接近自然环境的颜色。衣服还是尽可能的多带一些。如果因为温度变化而感冒或者其他病症,会严重影响整个行程。去高原地带的话,要提前一个月准备,充足睡眠不要饮酒,预防高反发生。最后要调节好心态,要处在一个平静客观的状态来安排自己的行程。

拍摄宜远不宜近

不管拍摄什么目标,都不要过度接近。一是会惊扰到动物,影响拍摄。二是可能会有危险,尤其是兽类,即使不是具有主动攻击性的猛兽也要保持距离。拍摄鸟类时,不要过度接近它的鸟巢,而且需要长时间的观察来选择更好的拍摄地点和拍摄机会。至于距离多远,是由动物而不是由人决定的,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物种对于人的近身感都会不一样。

图片2

在杂多县昂赛乡拍摄到的岩羊群,摄影师距离羊群近200米(图/董磊)

了解你的拍摄对象

要提前了解你要拍摄的物种的生态行为和习性,可以看文字资料,看纪录片,看别人拍摄的这个物种的照片,向有过拍摄这个物种的人咨询等方法。但是更重要的取决于平时经验的积累和学习,这样临时遇到机会就知道怎么把握了。

对野生动物摄影来说,可以向当地周边的一些村落或者是一些民众了解下这些动物的情况,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能拍到动物,而是说更加了解它们的状况,也可以从拍摄角度、视角、构思来去计划自己的拍摄,因为直接拍摄动物本身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通过照片来表现出一种动物和人的关系、和自然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生存现状。

图片3

正在享受大餐的苍鹰,时刻警觉着周围的环境(图/彭建生)

自然摄影的道德准则

这是一个很重要也是大家都在关注的事情,就是“黑镜头”。有些人为了拍到野生动物会采取各种各样的人为干扰,甚至是破坏的行为。这种行为就背离了野生动物拍摄本身,我们不是通过照片来哗众取宠或者说满足一种猎奇心理,更多的是通过拍摄野生动物的照片本身,去了解大自然,产生更深刻的一些认识和情感,对野生动物摄影本质的东西有更深的一些发现。

图片4

夜拍偶遇到湖边喝水的马麝,而它竟没有被手电筒的光惊扰,依旧悠闲畅饮(图/彭建生)

( 作者: 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