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雨山文化园

归属:南京旅游景点 点击:0 

 

求雨山文化园素有“江北兰亭”之称。可想象,这里是古代人们设坛求雨的地方,看来真是个风水宝地,目前,这里已建成了林散之、萧娴、高二适、胡小石四位享誉海内外的当代杰出艺术大师的书画陈列馆。林散之原名林以霖,出生于1898年,去世于1989年,享年92岁,祖籍安徽乌江七棵松村,后全家迁至今江苏乌江江家坂村,两村相距不远,林散之的大伯父自幼膂力过人,18岁从军,因屡立战功,后被官封至建威将军,驻守山西大同,并在家乡盖了50多间房子,准备告老还乡后颐养天年,但因其性格刚介而遭到仇家暗算,死于任所,林散之就出生于这样一个没落的大家庭里。乌江在历史上是一个久负盛名的地方,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败走乌江,乌江亭亭长准备了一艘小船要送其过江,项羽因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留下了千古名胜“乌江霸王祠”,那里还诞生过唐代大诗人张籍,宋代大词人张孝祥,大书法家张即之等诸多名人。

林馆是一座有着典型明清建筑风格的园林式陈列馆,进入园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这座亭子叫“束筠亭”,“筠”是竹子的意思,结竹为束,取其风雅之意。亭内陈列的是林散之书画陈列馆碑记,从碑记中我们可以看出,林馆奠基于1988年,开馆于1992年。林散之本人捐献书画精品210件,古砚两方,分别是庄昶砚和吕留良虫蛀砚,吕留良是明末清初的一位义士,也就是武侠小说中女侠吕四娘的父亲,碑文是我国当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的女婿俞律所撰。在去碑廊的路的左手有一个水池,边上有一块碑,写着“墨池”二字,说道这两个字就不得不提起原江浦的前任县委书记戴宗宝,是他在任期内力排众议,建起该园,给我们浦口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碑廊共有43幅作品,前两幅作品分别是两位中、日书法家所作,后41幅足林老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书法佳作。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原中国佛协主席赵朴初先生写的,碑文为“不须纸背认仙骸,照眼琉璃万顷堆。风雨萧萧惊笔落,精神跃跃看花开。庄严色相臻三绝,老辣文章见霸才。三载感翁勤拂拭,愧余心境未离埃。”不难看出,前四句是赵朴初对林散之书法高超技艺的赞美,后四句是说林散之不仅书法写得好,而且诗、书、画样样精绝。我们都知道赵朴初是原中国佛协主席,然而他却说,通过三年以来你我的书信往来,却发现我的心境还没有象您那样完全超脱尘埃,可见林散之除了有着高超的书画技艺,同样也有着高洁的精神境界。你可能觉得这第二块碑上的字写得怪怪的,在这里我想把林散之到底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而出名介绍一下。70年代以前,林散之只是在当地有些名气,却并不为世人所知,1972年8月为了庆祝中日恢复邦交,人民杂志社准备出版一个特辑——《现代中国书法作品选》,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集书法精品。当时杂志社有个叫田原的人早年接触过林散之,他让林老也写一副作品参加征集,这样,林散之的一幅草书条幅毛主席诗词“东方欲晓”就被送到了北京,事后田原写了一首打油诗“乌江有林散,耳聋号半残,三绝诗、书、画,一池归复返,启功三脱帽,立夫两眼翻,朴老致敬意,气死幺、二、三。”诗的意思是:乌江有一个叫林散之的老人,因为耳聋自号半残,诗书画样样精绝,有一年冬天洗澡,不小心掉进了开水里,后在鼓楼医院抢救了过来,林老开玩笑的说是王母娘娘不收我,并刻了一方印章“瑶池归来”。在北京,启功看了林散之的字后,仔细端详了一会儿,便把字贴在墙上,朝着字脱帽三鞠躬,顿立夫看了林散之的字后,两眼一翻,翘起大姆指并说:“这个才叫字”,赵朴初看了林散之的字后说:“代我向林老致意,并希望能得到他的墨宝。”“幺、二、三“指的是革委会里的一、二、三把手。就这样,林散之的字被作为该特辑的首页送到了日本,很快在日本国内掀起了巨大反响。1984年,以日本最负盛名的大书法家青山杉雨为团长的日本书法家代表团访华,点名要见林散之。当时的南京市政府安排林散之在莫愁湖的郁金堂与青山杉雨进行了会晤,在整个谈话期间,青山杉雨一直以晚生后学而自居,谈话完毕后,互相题字留念,青山杉雨就写下了这“草圣遗法在此翁”七个字。从此林散之‘草圣’之名开始名扬海内外。

林老70年代的草书代表作,内容是唐代狂草家怀素的“论书一则”,“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骊半无墨,醉来信手两三行,醒后却书书不得。”看来要写好狂草不喝点酒还真不行。

楹联“封山育林此事最重,农田水利今时所需”是1953年林老任江浦县农委主任时创作的,林老在写这副字时应该是感触颇深的。这里有个小故事:自古以来,人们把长江两岸的低洼地带叫做圩区,林老的家乡就是一个典型的圩区,1931年,长江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水,很多圩区都遭了灾,1932年春,国民党政府成立了救灾委员会,江浦也成立了救灾分会,乡亲们推选林散之做圩董来县城领救济粮,因林散之为人生性耿直,没能给官员们送礼,故而人家一直给他拖着没办,他一气之下就独自找到了时任救灾委员会主任的宋子文的弟弟宋子京。宋子京道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他劝林散之不要着急,早点儿回去领救济粮,由于宋子京打了电话,所以林散之回到江浦后,那些官员们很快就给他办了。对此事,林散之很是感激宋子京,在他37岁时,因听从老师黄宾虹训“师法更要师自造化”后,便打算壮游万里,同时他知道这一去可能有很大风险,因为一直记挂着宋子京对乡亲们的帮助,故而打算去拜访一下宋子京,可惜没能见到,后作诗一首“风雨荒凉浪自惊,伤心犹忆去年情。聊将几点酸心墨,洒寄江南宋子京。”林散之对当时时局的无奈及对宋子京的无限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这里还有块碑是1973年日本书法家代表团来南京和林老会面时林老写的目作新诗《赠日本书道家访华参观团》。“林散之草书中日友谊诗卷”是原中国书协主席启功题写的。“散翁二妙”是著名书法家费新我左笔书写的。“二妙”足指诗,书皆妙。这幅李白《草书歌行》是林老1974年用右手三指握笔创作的。

林馆的中心部分——散木山房,扁额是当代最杰出的女书法家萧娴题写的。大厅正中的铜雕就是林散之,背后是赵朴初写的一副楹联“雄笔映千古,巨川非一源。”在这里大家还可以看到林散之万里远游图。1934年,他徒步远游,历尽艰辛,途经七省,行程一万八千余里,得画稿800余幅,诗160余首,使林老的诗、书、画艺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境界,为他后来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馆藏最长的一幅作品,是他自作的论书诗,反映了林老对书法的理解和体会。《古银杏行》描写的是汤泉镇惠济寺内的三株千年银杏树,相传是南北朝梁武帝的太子梁昭明亲手所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通篇521字,是馆藏字数最多的一幅作品。

山房二楼,有林馆“镇馆之宝”之称的《江浦春修图》,该图创作于1955年。1954年,江浦发生了特大水灾,林老日夜在堤上与乡亲们共同护堤,决堤时多亏大家奋力抢救,才使其免幸于难,次年,林老以自己所见所闻,创作了这幅画,再现了当年修堤时的劳动场景,共刻画了挑土、打夯的各类劳动者635人,他们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故此画被誉为当代的《清明上河图》,因为林老当时也参加了劳动,因此把自己也画了进去,大家可以在画中找到他。

“自攫神奇入画图,居心未肯作凡夫。希贤希圣希今古,无我无人无主奴。一种虚灵求不昧,几番妙相悟真如。浑然天趣留多少,草绿山中认比刍”这幅作品是林老83岁时用丈二宣纸创作的,它是馆藏最大的一幅,这样大的作品,林老一生仅写了两幅,这首自作诗表达了林老当时全身心攀登艺术高峰的壮志豪情。

馆内白马亭里有块石碑,喜爱书法的朋友千万别错过这个机会。“人生须此会,何更问阴晴。动荡乾坤气,调和鼎鼐羹。公来山阁雨,天共主人情。未了鹅湖兴,江城又杀更。寒风吹角短,细雨打更长。天意留行李,灯花喜对床。衣冠真率会,樽俎太和汤。何限春消息,梅花不断香。”诗后跋语为“成化癸卯正月十八日南海陈献章同怀玉娄先生、定山先生、石洞先生白马庵联句,录之以送庵主净敬,石斋书。”可以看出来,这首诗是由四个人合作,陈献章执笔。陈献章自公浦,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村人,世称白沙先生,因自幼家贫没有钱买的起纸笔,故扎茅草为束,在沙滩上练字,学有所成后仍好用茅草代笔,故时人称其字为“茅龙,’其作品存世仅有三幅,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东博物馆所收藏,行家评价他的这幅作品是以大狂草笔法一气呵成,全篇气势磅礴,遒劲挺拔,其中“动荡乾坤气”的“动”字,“公来山阁雨”的“来”字,江城的“城”字等均有羲献笔意,又如“鼎鼐”二字,粗细切合,粗者浑重如磐,细者细若游丝,“灯花”二字凝成一体,恰如银灯火花,烁烁闪光,全碑的三个更字,第二个颇为洒脱,第三个犹为雄浑,“末了鹅湖兴”五个字堪称潇洒流畅,刚劲有力,结尾的“梅花不断香”尤为遒劲奔放,使整篇书法陡增异彩。最后一个“香”字,更为独具一格,与历代书法家皆不相同,因此,这个字被载入了《中国书法大字典》。大家看到碑文里提到一个叫“石洞先生”的。这个石先生名叫“石淮”,是一位浦口妇孺皆知的明代少年天才,他十四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据说还在他年幼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把他扛在脖子上,邻里开玩笑的说他“将父做马”,他张口就答“望子成龙”。中了进士后,有—次朝廷派他去江西做主考官,古代考试校场比武,考棚比文,进考棚前要先经过校场,他让人在校场的中间栽了一根柱子,柱子上插了一排剪子,等考生们进了考棚后他就是不出题,这些考生们可傻了眼了,不知如何是好,石淮一看这种情况,就吩咐大家出去转一圈再回来考,实际上石淮是想提醒大家注意看看校场中间的柱子,石淮出的是什么题呢?原来柱子上插了一排整齐的剪子叫做“齐剪破木”四个字都有是谐音,讲的是战友国时期秦国的白起,王剪和赵国的廉颇、李牧。可是那些读死书的考生们谁都没有想到,考砸了,怎么办,俗话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考生们准备教训一下石淮,都说和尚道士有先见之明,一个和尚请石淮到庙里作客,两人围坐一张石桌,桌上摆了四个小碟,分别装了枣子、梨子、生姜、西瓜这四样东西头一个字连在一起便是“早离江西”,他赶紧收拾东西走人,他的船刚刚离岸,找他的人就追上来了,一个考生见追不上了便站在岸上大声骂到“虎去山还在”,言下之意,你石淮就算是老虎也斗不过我青山,老虎走了,我青山依旧巍然不动,然而少年气盛的石淮,也站在船头大喊了一句“山青虎再来”。

求雨山书画院的“阅翠楼”是浦口境内青少年书画培训的基地,左边的“墨香阁”和“诗趣阁”是供书画爱好者展览,切磋技艺所用。


上一篇:浦口火车站
下一篇:萧娴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