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

归属:长沙旅游景点 点击:0 

岳麓书院创始,可追溯到唐末五代僧人办学。北宋开宝九年(976),谭州太守朱洞正式创院于岳麓山抱黄洞下,咸平二年(999),谭州太守李允则扩建,咸平四年(1001)请下国子监经籍。大中祥符八年(1015)宋真宗闻山长周式办学成绩卓著,便亲书“岳麓书院”匾额,即列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

南宋乾道元年(1165)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谭州,重建毁于战火的岳麓书院,特别聘请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到长沙,与张栻切磋学术。朱张展开的“中和之辩”,首开了不同学派自由讲学的先河。会讲对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和对湖湘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朱张会讲”是岳麓书院史上的一件盛事。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再兴岳麓书院教育,更建书院朱熹、张栻两位大师的治教,进入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名扬海内外,享有“潇湘洙泗”之誉。培养了一大批经世人才,仅《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就有三十三人之多,所列彭龟年、吴猎、赵方、游九言、游九功、胡大时等岳麓巨子,都是当时的抗金民族英雄。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爱国主义精神,反映了岳麓书院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的深刻影响,被后人赞誉为“南轩(张栻)先生岳麓之教,身后不衰”。嘉定十五年(1222)后,陈傅良、真德秀、欧阳道等著名学者先后来书院讲学。二十三年(1286)谭州学政刘必太重修岳麓书院,谭州路判官刘安仁再次重修。明代初期,政府对书院教育不予重视,岳麓书院停教达百年之久,直到明成化五年(1469)长沙知府钱澍重修岳麓书院,弘治七年(1494)长沙府通判通陈钢再增建。正德二年(1507),守道吴世忠对岳麓书院的改向扩建。且首编《岳麓书院志》。随后王阳明及弟子王乔龄、季本等纷纷来院讲学,一度“良知”之学成为岳麓书院自由讲学的中心议题。王学与湖湘学相互交流发展,书院再度辉煌,培养了以王夫之为代表的爱国志士群体。

康熙二十五年湖南巡抚史丁思孔大规模再复书院,增建御书楼、文昌阁、自卑亭。康熙二十六年(1687),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额,乾隆九年(1744)乾隆帝御书“道南正脉”。清代,岳麓书院已成为全国很有影响的教育中心,其规模之宏大,规制之完备,培养人才之多,在其发展史上是空前的,居于僵前列。在学术上也进入了又一个繁荣时期。主教者多为学术大师,如山长王文清,独治朴学,卓然为一代鸿儒。山长罗曲、旷敏本、李文炤、王先谦等都是著名的汉学家。汉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仍是继承和发扬了湖湘学的经世致用的传统。“中兴将相,十九湖湘”,在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涌现了一大批经世纬国之才。著名的思想家魏源、改革家陶澍,中国第一个出使外国的大使郭嵩焘,办洋务兴实业的先驱曾国藩、左宗棠等,他们都曾叱咤风云,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

晚清,岳麓书院针对时弊,着意变通,实行教育改革,增添“新学”科目,倡导西学,注重时事,致使岳麓书院成为维新变革的活动基地之一。从1903年至1926年,20多年间,岳麓书院完成了从古代书院到现代大学的变革,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之栋梁。其中有变法志士唐才常、熊希龄、沈荩,民主革命先驱蔡锷、陈天华、程潜,著名教育家杨昌济、徐特立、范源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袖及政界名人蔡和森、何叔衡、邓中夏及众多著名学者等。他们在各个领域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毛主席也多次到岳麓书院活动。三次寓居半学斋(湖南大学筹备处),问学杨昌济,与蔡和森等从事革命活动,书院传统文化对青年毛泽东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和启示。

岳麓书院在经历了长时间历史沧桑之后,作为文物受到了国家的重点保护。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又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天心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