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悲禅院

归属:河北区旅游景点 点击:0 

大悲禅院始建年代在天津地方志书未见记载,只有《天津县志》上简单地说:“大悲禅院在北门外,河北西窑洼,康熙八年重建。”

现在对外开放的本寺中轴线建筑是近代天津籍高僧棪虚大师在1940年受天津佛教界之请来津重建的,所以只有六十余年的历史。篆书寺额“古刹大悲禅院”六字为天津解放后第一任文史馆馆长,著名甲骨文研究专家王襄先生所书。天王殿门券为砖雕“九狮雲珠”图案,砖雕花窗为“八蝠捧寿”图样,此皆为清未民初天津地方民俗特色的吉祥图案。

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笑面大肚弥勒菩萨像,民间多称为“笑佛”,此像寓意“菩萨笑迎十方来客”。更有一联可使人回味——“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教诫世人当放大肚量容纳一切。东西两侧供奉彩四大天王圣像,依“风调雨顺”吉祥寓意排列;青脸南方增长天王,手持宝剑,锋芒闪烁,“锋”字谐音应了一个“风”了;白脸东方持国天王,左手握持琵琶,右手拢弦调音,其谐音就了一个“调”字;绿脸北方多闻天王,手握幡伞,其寓意为一个“雨”字;红脸西方广目天王手握蛇,左手高擎灵珠,表示顺服灵蛇之意,其寓意为一个“顺”字。

弥勒菩萨像后供奉是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像,为穿盔甲年轻武将形象,面对寺内,是护持寺院及僧人安身办道为职责的护法神。此像形态有别,可以看出寺院性质,传统寺院有子孙及十方之别,倘有外来僧众入寺见像如同本寺像之模样,一手当胸,一手托宝杵,或是双手合掌在前,宝杵横放胸前,即表明此寺是“十方寺院”,可对去游僧提供食宿,就是可以“挂单”;若是菩萨像一手叉腰,一手按杵拄地或双手按杵拄地,即表此寺为“子孙庙”,不对外来僧人提供食宿,即“不可以挂单”。但上述说法,已为历史,现无分别。

大雄宝殿为一寺之主殿,又称正殿,是出家僧从每日早晚课诵及举行重大佛事之殿堂。凡称大雄宝殿,殿中皆供奉教主释迦牟尼佛圣像。因为佛不仅对众生大慈大悲更对妖魔显现大雄大力,降服邪恶,故称“大雄”。“大雄宝殿”匾额四字乃1974年大殿落成暨开光时由宋润生居士所集华世奎先生之字雕刻而成。(华老乃著名书法大家,曾任清廷内阁大臣。末代皇帝宣统退位诏书即由华世奎书写,现“天津劝业场”五字匾额妈华老所书)。

大殿内释迦佛铜像系明代铸造,法相庄严,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1979年由静海县移来,通高五米,连同底座重约六吨,莲花座上雕饰小佛像千尊,佛门称此种造像为“千佛绕释迦”(八十年代初重新贴金就用了八两纯金)。玉佛像高1.6米,重888公斤,是新加坡信徒在1993年由缅甸请来供奉本寺。大殿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像,是借鉴了江苏紫金庵,山东灵岩寺等著名寺院塑造罗汉经验而完成。文殊、普贤二大菩萨系佛之上首弟子,分别表“大智、大行”,此二尊像足浙江木雕而成。通常释迦像背后供奉观世音菩萨圣像,造像各异,本寺此像称“海岛观音”,观音站立于鳌鱼之上漂洋过海,背后景象即普陀山岛屿分布情况,两侧为善财、龙女二侍者。多有人问“为何倒座”有—联可表:“问观音为何倒座,恨众生不肯回头!”

殿门匾额“放大光明”四字系著名书法家吴玉如先生(号迂叟)所书。清同治末年,李鸿章带领淮军驻扎寺内.并在寺东建五层镇海楼,用作军事了望之用。光绪年间,被消防队用作消防嘹望台,后被毁,仅余塔顶(现放置大殿与大悲殿中央),塔顶尚存子弹孔及破裂痕迹,塔顶之大可见原楼之高大。

因本寺开山祖师世高和尚“结茅”而住,供奉观世音菩萨,“夏以水,冬以茗果,施往来之人”,故感天津卫守备曹斌捐资“筑室三楹”,使之初具规模,称为“大悲禅院”(观世音菩萨号大悲菩萨,想必也是因此而得寺名吧!)。因本寺足观世音菩萨道场,故而于正殿后建大悲殿,内中供奉泥塑贴金二十四臂观世音菩萨坐像,双日塑成可流转的“慧眼”,能随着参拜者所在方位移动而转动,从而显示出菩萨慈眼观察世间一切,显现大慈大悲,救渡苦难众生之广大神通法力。

殿内三面墙壁绘制的壁画共275平方米,足由天津美院专家分工绘制。内容描述佛祖释迦牟尼佛从降生人间直到入涅粲一生重要活动。依“佛八相成道图”而绘成,可以划分为“诞生”、“出家”、“降魔”、“成道”、“说法”、“极乐”、“普渡”、“涅槃”八个方面内容,也可说是佛的一生简介吧!

另有东侧供奉木雕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贴金站像,足本寺虔诚信徒于1997年供养给本寺的。西侧供奉口吐火焰现鬼王像的称作“面然大士”,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足设放瑜伽焰口佛事时所需供养的本尊。

看一座寺院是否丛林(大寺院),就要看其建筑规模了,是否建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东西配殿。本寺之配殿为“东观音、西地藏”。东侧讲经堂正中供奉骑狲观世音菩萨铜像,也系明代铸造,(原属佛教居士林供奉,文革后请入本寺的)。现上首供奉东方三圣像,下首供奉密宗黄财神。因棪虚大师在建寺期间,时常在此殿中讲经说法,故而匾额名为“讲经堂”。地藏殿内正中供奉泥塑贴金地藏王菩萨坐像,上首供奉本寺历代诸祖老和尚名讳之祖牌,下首为信徒供奉各氏门中之祖先牌位,此殿也可称作“功德堂”。

又因本寺曾在1945年至1956年间供奉过唐三藏玄奘法师之顶骨(即头骨),故而现仍保留纪念堂,内中有当年供奉舍利塔复制模型,并有大师译经部分著作及西行求法路线等史料。

又因天津足律祖弘一大师(李叔同)的故乡,天津信徒引以为荣,更为缅怀先贤,故在1956午时本寺专设了大师纪念堂,以供信众瞻礼朝拜,原藏有大师遗作、遗物之珍品,可惜皆在“文革”期间遭劫,尽数丢失,现展示之品皆影印件。内中供奉大师端坐铜像,是大师弟子,原新加坡佛教总会主席广洽大师出资铸造的。

进入西跨院,此院系大悲院之旧址,即棪虚大师在1940年受请扩建之前的本寺规模。现厕所之建筑就是最早的本寺山门,嵌有二龙戏珠图案门券的殿堂原系天王殿,梁上依晰可见留有重修者李鸿章的名字当年李鸿章任直隶总督时,率领淮军驻扎在天津旧城南门外,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因闹水灾,移驻于大悲禅院,并在寺东修“镇海楼”,高五级,周六面,卓立如宝塔,充作军事嘹望之用。因嫌“大悲”二字不吉祥,把大悲院改名为大胜寺。但淮军去后,大悲院之名又自然恢复。大概是李鸿章认为军队占用了寺院,给旧殿修饰一下,也算一种补偿吧!

座西朝东的舍利塔内供奉着重修本寺的棪虚大师的舍利。此塔内供奉舍利11粒,系大师弟子香港大光法师于1987年来津时赠给本寺,后由龚望老居士出资建临时舍利塔至今。

后殿原为禅堂,现改为念佛堂,殿内供奉铜铸毗卢遮那佛造像,据考为唐代所铸,堪称佛门瑰宝,国内珍贵文物。

东跨院为方丈院及市佛协办公楼,系1995年7月落成使用。


上一篇:梁启超纪念馆
下一篇:天津觉悟社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