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宗寺

归属:锡林郭勒盟旅游景点 点击:0 

汇宗寺的简介

汇宗寺庙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城北,始建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因当年庙顶覆以青蓝色琉璃瓦,蒙语又称为“呼和苏默”意为“青庙”。汇宗寺是康熙皇帝为纪念多轮诺尔会盟,应蒙古首领之请于1691年敕建的一座宏大的喇嘛庙,当时喇嘛教四大宗教领袖之一的章嘉呼图克图长住汇宗寺掌管黄教事宜。多伦也因此被称为喇嘛庙,成为漠南藏传佛教中心。漠西厄鲁特的准噶尔部首领喀尔丹,在沙俄唆使下,悍然进袭漠南。公元1690年康熙御驾亲征,大败噶尔丹。翌年康熙亲赴多伦诺尔会见漠北喀尔喀三部和漠南四十八旗蒙古王公台吉,史称“多伦会盟”。康熙答应了“愿建寺以彰盛典”的请求,开始兴建“汇宗寺”。主殿在清同治年间被火烧掉,后集资重建,殿体壮观与前相同,1945年被苏军火焚,所余庙舍被作为县粮食局仓库。汇宗寺景点现已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旅游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31个重点优先发展景区。

汇宗寺的兴建

至于汇宗寺的兴建,还要从康熙皇帝说起。康熙8岁登基,16岁亲政,他为了巩固政权,一连解决了几个很重大的问题,这就是除鳌拜、平三藩、收复宝岛台湾。之后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北部边疆蒙古人的问题。恰在此时,西部蒙古的噶尔丹力量强大,征战四邻,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兴兵侵占了漠北的。

汇宗寺的结构

汇宗寺庙质为木结构,殿高为十五米,坐落在条石基上,殿体前后是包厦。殿分为上下两层,由一米粗的二十根大梁柱支撑着。北殿九九八十一间。整体造型十分精致美观,殿顶是蓝琉璃瓦滚龙脊造型,塑有相比黄金价值的一吨半金黄色风磨铜庙顶一个,八挂图一个,羚羊两只,在主殿院落内有五层殿院,南北长达一里半地左右,东西宽有百米左右。公元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春3月21日完工。于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五月初一日),康熙帝钦赐寺名为“汇宗寺”并题匾额、御书汇宗寺碑文和汉白玉碑一对。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记载着建寺经过。汇宗寺有跳舞场、大山门、天王殿、钟鼓楼正大殿(上下层)、东、西配殿、官仓、佳仓、后殿等。“汇宗寺”在当时是口外最大的喇嘛庙,巍然耸立,金碧辉煌。庙里住有一千余名喇嘛,每个喇嘛年吃饷银五十两,由租银地及各旗县供给。此外将庙周围方圆六十里的土地出产均划归喇嘛庙。

汇宗寺鼎盛时期常住的喇嘛僧达三千多人,是一个集政治、宗教于一身的统治机构,对蒙古高原的社会稳定及蒙汉民族文化的融合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清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300年前,在广阔无垠的内蒙古大草原的南端,崛起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建筑群落,它就是曾经闻名中外的多伦诺尔汇宗寺。但眼前的汇宗寺似乎看不到它的恢宏和神秘,因为这只能称作汇宗寺遗址了。只有原来汇宗寺面积的二十分之一。尽管如此,你也不虚此行,我们可以从汇宗寺遗址所留下的历史信息中,了解到二三百年前蒙古高原上深刻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现实。

汇宗寺是喇嘛教格鲁派寺庙,也就是俗称的黄教寺庙。喇嘛教就是指藏传佛教,它分为多种教派,最初主要有宁玛(红教)、萨迦(花教)、本布(黑教)、噶举(白教)等。喇嘛教传入内蒙古地区是在十三世纪初,也就是元朝初年,先后由花教和红教占统治地位。到了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针对红教的不太守戒律等做法,西宁人宗喀巴对喇嘛教进行了一次改革,主张“敬重戒律”,提倡苦行,不娶妻,禁饮酒,戒杀生等。其继承衣钵的方法则以“转世”代替“父子相传”。宗喀巴创立新的宗派后,为了与红教相区别,便穿黄衣戴黄帽,因此被称为黄教,通常也称“格鲁派”。黄教出现以后,赢得了蒙古族首领的大力支持,在内蒙古地区广泛传播。清朝确立统治后,也极力推崇黄教,内蒙古地区掀起了建造喇嘛庙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