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

归属:扬州旅游景点 点击:0 

平山堂位于大明寺西侧的“仙人旧馆”内,由平山堂、谷林堂、欧阳祠三部分构成,由南至北依次排列。初建于宋庆历八年(1048),时欧阳修任扬州知州。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六云:平山堂在蜀冈上,《寰宇记》曰:邗沟城在蜀冈上。宋庆历八年二月,庐陵欧阳文忠公继韩魏公之后守扬州,构厅事于寺之坤隅。江南诸山,拱揖槛前,若可攀跻,名曰平山堂。寄魏公书有云:“平山堂占胜蜀冈,一日千里。”谓此,其时公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折荷花,遣妓取花传客,事载诸家说部中。嘉佑初,公迁翰林学士,知制诰,新喻刘敞知扬州,有《登平山堂寄永叔内翰诗》,公与都官员外郎宣城梅尧臣俱有和诗。八年,直史馆丹阳刁约自工部郎中领府事,堂圮,复修,又封其庭中为行春台。察访使钱塘沈括为之记。熙宁四年,苏文忠公过广陵,有《会三同舍》诗。登州王居卿知扬州,文忠去杭知密州任,过扬州,有《平山堂唱和诗》。元丰三年,自熙城移守吴兴,过扬州,有《西江月词》,盖距颍州陪宴,时将十年。公卒于熙宁五年,故有“三过”、“十年”之语。……万历间,乌程吴平山领郡事,重修,司李章丘赵拱极为记。本朝康熙元年改为寺。十二年,山阴金长真镇知扬州府事,舍人汪蛟门懋麟修复平山堂。堂之大门仍居寺之坤隅,门内种桂树,缘阶数十级,上行春台,台上构厅事,额曰“平山堂”。时萧山毛奇龄、宁都魏叔子、郡人宗观及长真、蛟门皆有记。会太守迁驿传道,十四年过郡,蛟门拓堂后地建真赏楼,楼下为晴空阁,楼上祀宋诸贤。堂下为讲堂,额其门曰“欧阳文忠公书院”。乾隆元年汪应庚重建,增置洛春堂,又于堂西建西园,自是改门额为“平山堂”,书院之名始革。

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火。现存建筑为同治九年(1870)方浚颐重建。民国4年(1915),运使姚煜重修,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1953年、1979年、1997年进行了大修。平山堂面南而建,五楹,七架梁,硬山屋顶,西南设卷棚,北有短廊与谷林堂相接。堂北檐下悬“远山来与此堂平”匾额,宽1.9米,高0.4米,点明“平山堂”的缘由,为清光绪丙子(1876)秋林肇元题,咖啡色底,白色字。平山堂中楹上方悬“平山堂”三字匾,宽2.8米,高0.95米,黑色底,白色字,为清同治壬申(1872)孟夏之月定远方浚颐题,两侧悬联曰:“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草绿色底,白色字,为朱公纯撰,庚申春日尉天池书。两联中间可透过玻璃方窗看到谷林堂。中联两侧的上方西、东分别悬挂“风流宛在”匾和“坐花载月”匾。“风流宛在”匾,宽3.1米,高1米,为光绪初孟夏两江总督新宁刘坤一题,并有跋文。匾、跋均为黑色底,金色字。“坐花载月”匾,宽2.75米,高0.95米,为陇右马福祥题,并有跋文。马福祥(1876--1932),字云亭,甘肃临夏人,是一位武将,曾任国民政府委员、黄河水利委员会副委员长、安徽省主席。己巳为民国18年(1929)。匾、跋均为黑色底,白色字。“风流宛在”、“坐花载月”的匾额,均是追怀欧公轶事。在匾额下方分别有透空雕花落地罩槅。南边卷棚中间悬“放开眼界”匾,土黄色底,深蓝色字。在其下分别悬二联,其一是:“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为伊墨卿先生旧联,光绪戊寅秋日黔南袁伟华重书,灰色底,绿色字。其二是:“山色湖光归一览,欧公坡老峙千秋”,为扬州盐商汪鲁门之子汪国桢原撰,武中奇书,白色底,黑色字。

堂壁有石刻10余块,其中有:《平山堂记》,乙卯九月西亭李正衡撰,男鸿春立石,金大顺镌;《重建平山堂记》,同治壬申夏五月郡人蒋超伯撰,董恂书;《重修平山堂碑》,钦差丙午科广西乡试主考博陵尹会一撰并书,乾隆元年岁次丙辰秋七月上澣之吉立,刻者旌德刘景山;苏轼第三次来扬州(宋元丰二年,1079),思忆欧阳修的感慨之作《西江月·平山堂》词:“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平山堂南有庭院,为清时行春台遗址。行春台,宋丹阳刁约建,清金镇仿其制重建,汪应庚重加修葺。即欧公柳、薛公柳、左司糜师旦属扬帅种柳处。现植有紫藤、琼花、棕榈、侧柏、柽柳、瓜子黄杨、蜡梅、紫薇、阔叶十大功劳等,四季花香。庭院南有古石栏。栏外植有桂花、淡竹、棕榈、青桐、榉树、枇杷等,苍翠欲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