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城遗址

归属:南京旅游景点 点击:0 

石头城,为江苏省首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简称石城,其泛称为南京的别名之一。

据《禹贡》记载,当时全国分为九州,南京地区为扬州之域。但在此并无具体的行政建置。首先在南京地面设立政区机构的,是战国时期的楚国。楚威王七年(公元前333年),楚国在与越国争战中击败越国,取得原为越国统治的南京地区,为了加强统治,楚威王熊商在石头山(今称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这是南京历史上建置的开始。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灭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对全国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36个郡,金陵邑改为秣陵县,划归鄣郡统辖。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迁来秣陵。第二年(212年),将秣陵更名为建业,表示要立足于此,创建帝王之大业;同时,在石头山上筑起周长“七里一百步”的城墙,开三门(南面二门,东面一门,西北因临长江不设门),孙权“常以腹心大臣镇守之”,成为防止北敌南渡、确保京师安全的第一要塞。自此,石头山之城便称为“石头城”,简称“石城”。慢慢地以城名代山名,约定俗成,“石头山”,或“石头”的古山名,最终为“石头城”或“石城”取代。时至今日,在一般民众中知道石头山名的已经不多了。

自石头城建成后,与钟山(今称紫金山)便形成一东一西、遥相呼应的态势。相传“诸葛亮论金陵形势云:‘钟阜龙盘,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此后,“龙盘虎踞”便成为南京形势的专有形容词,并以此表达其地之险要,称颂其势之雄伟。“石城”之名,进而成为古都南京的代名词。

石头山的石色呈赭红色,石质疏松、粗糙,砂砾成份偏高。系1.35-0.7亿年前白垩纪砂砾岩层构成。原为低洼河谷的地层中堆积而成的水成岩,由于地球的地壳运动,大约在距今一千多万年前的第三纪后期,发生了一条呈北西方向延伸的断层,致使东北侧山体上升,西南侧山体下降,出现了石头城地段挺直的悬崖峭壁屹立于长江岸边。如果站在汉西门上西望,清凉山像一只卧伏的猛虎,“鬼脸城”段峭壁犹如高昂的虎头,其两侧岩体酷似前肢蹲踞。对于如此生动的“石头虎踞”形象,唐代大诗人李白留有名句:“石头巉岩如虎踞,凌波欲过沧江去”。

吴主孙权认为,要把守江东,全靠水军,而“秣陵有小江(当时称秦淮河为小江,系与大江一一长江对应)百余里,可以安大船。吾方理水军,当移居之。”于是,他便以“时童谣云:‘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就建业死,不就武昌居”为由,于吴黄龙元~E(229年)由武昌迁都建业,开创了南京建都的历史。东吴立国传四世,凡52年。天纪四年(280年),西晋大将王濬率“戍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人石头”,迫使末帝孙皓投降。对石头城下降晋的史事,唐代诗人刘禹锡有《西塞山怀古》诗记其事,其中前四句为: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西晋统一三国当年,太康元年(280年)改建业为“建邺”;至末年,因避晋愍帝司马邺讳,又改称“建康”。东晋、宋、齐、梁、陈五朝,相继建都建康,石头城一直为京师的江防要塞,并成为交战双方必争、必据之地.

东晋永昌元年(322年)正月,王敦在武昌起兵造反,驱兵东下,“敦将至,帝使刘隗军扎守石头”;咸和三年(328年)二月,苏峻反,带兵攻人建康,至覆舟山(今小九华山),“峻知石头有重戍.不敢直取”,五月,陶侃、温峤等率四万大军至,苏峻便“据石头”,并将东晋成帝挟持进石头城;太和四~(369年),“刘波镇石头”;义熙十一年(415年),“以高阳内史刘钟领石头镇戍”;刘宋元嘉七年(430年)十月,“以竟陵王义宣为南徐州(今镇江市)刺史,犹戍石头”;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以“太子(刘)劭出镇石头,总统水军,(褚)湛之守石头仓城”;元嘉三十年(453年),“南平王铄戍石头”。并指令“以褚湛之为丹阳尹,统石头戍事”;升明元年(477年)十二月,“以中书监袁粲镇石头”;南齐建元二年(480年),“南郡王长懋镇石头”;中兴元年(501年),“张环镇石头”;萧梁绍泰元年(555年)十月,谯(今安徽亳县)、泰(今江苏泰州)二州刺史徐嗣徽乘陈霸先出兵义兴之时,勾引北齐造反,合兵“乘虚将精兵五千袭建康,丙午,人据石头”,十二月丙辰“(陈)霸先对冶城(今朝天宫)立航,悉渡众军,攻其水、南二栅。(北齐将)达摩拒淮(秦淮河)据之。霸先督众军疾战,纵火烧栅,烟尘涨天,齐人败走。达摩等合众人保石头。霸先于南、北岸绝其汲路,城中诸井无水,水一合贸米一升,米一升贸绢一匹,或炒米而食之。达摩谓其众曰:‘我在北,闻谣言云,石头捣两档,捣青复捣黄。昔者侯景着青已捣于此.今吾徒衣黄,岂不是谣言验乎!’庚申,达摩请和,霸先伪许之与城外盟约,任其将士南北。辛酉,霸先陈兵石头,门送齐人北归,收齐马、仗、船、米不可胜计。齐主诛达摩。”这是一次剧烈的石头城争夺战。

隋开皇九年(589年)正月,隋军平陈,统一南北,“诏: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于石头城置蒋州;晋王(杨)广班师,留王韶镇石头。委以后事”,废丹阳郡。唐天后光宅元年(684年),徐敬业起兵扬州,传檄声讨武则天,自号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领兵十万,谋臣薛仲章曰:“金陵有王气,且大江天险足以自固,不如先取常、润(镇江)为定霸之基,然北向图中原,进无不利,退有所归,此良策也。”故派其属下崔洪守石头。徐敬业后虽败于高邮并为其属所杀,但隋唐时期石头城仍为金陵要塞的地位未变是清楚的。

五代时,杨吴权臣徐温于武义二年(920年)派陈彦谦新筑金陵府城,把六朝建康城南移,将秦淮河、石头城圈进城内,使之“西据石头”,南接长干,东至大中桥,北为北门桥的“城周二十五里四十四步,上阔二丈五尺,下阔三丈五尺,高二丈五尺”,“夹淮带江,以尽地利”的坚城。

至南宋中叶,石头城的地位和形势未变。乾道六年(1170年),南宋的爱国诗人陆游在奉调夔州(今四川奉节)赴任途中。于七月初五日抵建康。初七日与清凉寺住持宝余长老“同登石头”,所见到的“石头城,下临大江”,并回忆两日前船“过龙湾(今下关),浪涌如山;望石头,山不甚高,然峭立江中,缭绕如垣墙:凡舟,皆由此下至建康,故江左有变,必先固守石头,真控扼要地也!”足见当时长江仍由石头城下擦壁而过;石头城,仍为把守金陵的重要咽喉。所以,南宋初年,抵抗派李纲、张浚等力主建都建康,迫使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年)五月初八日下旨,以“建康之地古称名都,既前代创业之方,又仁祖兴王之国(指宋仁宗赵祯为升王时封国金陵,后继帝位)”为由同意定都,把江宁府改称建康府相适应。宰相李纲和江宁府知府翁彦国,便立即“葺城池,治宫室,积糗粮,以备临幸。”可是,心怀偏安、不思进取的赵构,还是在绍兴八年(1138年)正月离开建康,“至临安(今杭州),遂定都焉”。结束了名义上的以建康为都城的十年历史。

元年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朱元璋率领红中巾军攻下集庆(今南京市),改名应天府,建立根地,进而南征北战,削平群雄。建立起大明王朝。明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新宫登上皇帝宝座,八月己巳日宣布“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此时,金陵始有今天南京之称。“十一年(1378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永乐十八年(1420年)九月“丁亥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平(今北京)为京师”,并于当年“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告天下”,结束明朝以南京为京师的53年历史。此后,虽又改称江宁府,但南京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明代城垣石头城段,起自红土山路,止于石头城路67号城墙向东转角处(即清凉山体校跳伞塔西侧),全长1008米,城高20米上下,保存基本完好,为明初所建。其中段,西芦厂路东侧,还保存有明代完整的城门一一清凉门(一称清江门)。该门由一道瓮城、两道城门组成,现仅存城门一道,瓮城与瓮城门已被拆除(详见专条)。此门由于自明初堵塞,至今一直未通,所以知道此门的人为数不多。

石头城段明城墙,系在赭红色的山崖上直砌城砖,仅清凉门南侧一段约50米长的墙体用打制好的条石砌成,使之更显得挺拔而壮观。作为城墙基础的山崖高低不一,由南向北逐渐升高,时高时低,距地表30厘米至16米不等。其最高处为“鬼脸城”所在。

“鬼脸城”位于现石头城小学南侧城墙转角南端旁悬崖顶部。“鬼脸”座东面西。其成因,是由于岩质疏松,属于层层压叠的水成岩,经长期地水流和风化的剥蚀,使原突出的平面逐渐变得凹凸不平,其状犹如一张有鼻、有眼、有口,面目狰狞、恐怖的似人的脸形。有好事者,便命其名曰“鬼脸”;又由于“鬼脸”周围砌有砖质城墙,人们就将这段城墙称之为“鬼脸城”了。在“鬼脸”对面约20米处。有一长约30多米的长方形水塘,天气晴朗时,“鬼脸”倒影水面清晰可见,故此塘被称为“镜子塘”。老南京人前来观赏“鬼脸”时,必定要至塘边欣赏一番“鬼脸照镜”这一景致。

为了保护石头城这一段文物。1957年8月30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此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著名书法家武中奇书写“石头城”三字的文物保护标志碑立于“鬼脸”之下。由于南京城在1988年1月3日被国务院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南京城组成部分的石头城段,更令人注目。

石头城记录着南京从成陆到历代变迁的全部历史,对游览南京的人来说,如不看或未看到石头城,可以说是枉费了此行!观赏石头城,应从欣赏其奇特的外形人手,进而追忆其文化的沉淀,从中得到启迪,领悟其历史内涵,定会激发起我们爱祖国、爱南京的爱国主义的热忱。


上一篇:恽代英烈士殉难处
下一篇:扫叶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