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族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5

菜族(内容待添加)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50)

摩梭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4

  摩梭人居住在宁蒗、永胜、丽江等县,现有人口2万,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

  摩梭人勤劳、纯朴、豪爽。他们的婚俗除了男娶女嫁,从女召赘之外,尚有以始祖母的血缘后裔组成的男不娶,女不嫁,男女以情赤纽带,有爱情就有婚姻,配偶各居母家的独特母系文化现象。这样的家庭,是一个尊老爱幼,分工明确,同心同德,团结和睦的大家庭。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11)

保山本人是契丹人后裔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3

DNA证明云南保山“本人”是契丹人后裔

  建立过219年辽王朝的契丹民族,自明朝以来突然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这一直是一个令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唐代末年,契丹贵族首领耶律阿保机乘机建立了与五代和北宋相始终的辽王朝。在一些国家的语言例如俄语中至今犹称中国为“契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也是寻访契丹的副产品。从中足见契丹民族影响之巨。这么一个显赫的民族,肯定没有在改朝换代之际被斩尽杀绝。

  利用DNA技术研究民族源流问题是新兴起的尖端科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于1995年向国家科委联合申报了“分子考古学”的课题,并被批准。课题组成员有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杨焕明教授、刘春芸教授、吴东颖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陈智超研究员、刘凤翥研究员、李锡厚研究员和内蒙古的齐晓光、塔拉、陈棠栋、李兴盛等。

  研究小组从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墓葬如耶律羽之家族墓出土的契丹人头骨、牙齿和契丹女尸的腕骨中提取DNA。再去云南保山地区取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还去内蒙古莫力达瓦旗和其他旗、县取达斡尔、鄂温客、蒙古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从血样中提取DNA。然后经过DNA测序等一系列研究程序,终于得出结论:契丹与达斡尔族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后裔。这一结论令相关族群尤其是“本人”甚为满意。

  事实上,此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莫衷一是;而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阿、莽、蒋姓的“本人”自称是契丹后裔,现在分属十来个民族,也一直极为迫切要求澄清他们的来历。

  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征兵,能征善战的契丹族人被征招殆尽,他们被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着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人作为民族存续了下来。有的好比扔在大海里的一块冰,被当地人同化了。云南“本人”犹如湖南桃源县的维吾尔族人均是元代不同民族的官兵落籍于当地而保存着原来民族的记忆。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刘凤翥)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48)

弈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3

弈人(内容待添加)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0)

瓦香族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2

瓦香族(内容待添加)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0)

临高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2

  海南省的临高人,有50多万,现在是汉族,总不能说他已经融入了汉族社会,他的语言一定是汉语方言吧。讲侗台语族语言。

  一说临高话大体上是汉语和壮语的混合。

  临高话: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比较接近壮语,约有50万居民使用, 主要分布在临高县境内和海口市郊西部的长流、荣山、新海、秀英等地区。

待定民族 | 评论 (1) | 引用 (715)

克姆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1

(内容待添加)
云南的克姆人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44)

苦聪人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0

  苦聪人实行氏族外婚。男子要数年至终生从妻居住。

  苦聪人信奉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重要节日有六月二十四和过年节。

  现在的苦聪人早已结束了历史上的苦难生活,改变了过去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生产有了发展,生活有了改善。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11)

巴马藏族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40

巴马藏族(内容待添加)
四川的巴马藏族(可能是氐族)。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0)

疍家人[疍民]

bsdf  2004年九月08日, 12:38

    疍家人,清光绪《崖州志》称为疍民。"疍民,世居大蛋港、保平港、望楼港濒海诸处。男女罕事农桑,惟辑麻为网罟,以鱼为生。子孙世守其业,税办渔课。间亦有置产耕种者。妇女则兼织纺为业。" 

    疍民即水上居民,因像浮于饱和盐溶液之上的鸡蛋,长年累月浮于海上,故得名为疍民。疍民据人类学家考察分析,证实不属于一个独立民族,而是我国沿海地区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属于汉族。世居三亚市。疍民祖籍多为阳江、番禺、顺德、南海等县的水上人家。

    疍民没有统一的语言,有部分疍民仍保留原祖籍的语言(如三亚市的南海地区、海棠地区、昌江县海尾地区、陵水县新村港等地区粤语仍通行),大部分地区已没有独立祖籍语言(如保平港、望楼港等地区),语言多与当地居民同化。

    疍民因祖籍是汉族,风俗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宗教信仰为佛教,但也有其特点,他们更信奉龙皇;如三亚港的妈祖庙、保平港(即港西湾)的五龙公庙,蛋民初一、十五都给它上香。非备猪、羊奠祀不可,让神明保佑他们安全、幸福。

    因陵谷变迁,沧海桑田,海南岛南部除少部分疍民仍留在原居地继续谋生之外,大部分疍民迁移到三亚港、红沙港、海棠港、(即后海港、海尾港)、新村港等地谋生。职业仍"以鱼为生"。 

    疍民的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旧时以唐装为主,现在随时代变迁,以时装为主。疍民喜欢的首饰与汉族基本相同,但更偏爱于玉器。玉为湿润而有光泽的美石,是洁白美好的象征。疍家姑娘偏爱的是碧玉和翡翠。以碧玉或翡翠雕成直径为2厘米左右大小的单孔圆环,然后配上3克左右的细金链作为别具一格的耳坠。蛋家姑娘都爱打"脑髻",金光闪闪的细链条耳坠别在双耳上方,耳朵下方悬吊着绿光闪耀的碧玉式翡翠环。它给飒爽英姿的疍家姑娘增添了媚人的光彩,它象征着纯洁、美好、富有、幸福、吉祥如意。

    疍家姑娘装饰除偏爱碧玉翡翠之外,所戴竹笠很讲究。他们一般很喜欢3项上直径为10厘米、高8厘米,下半部为直径40厘米、高为4厘米的筒式竹笠、这种竹笠做工考究,纺织目细,外部要刷上一层金黄色的海棠油。这层油金光闪闪,既是竹笠的保护层,又增加了一分光彩。笠带则为疍家姑娘的杰作。 以红、橙、黄、白、紫、蓝、黑等胶丝配上闪闪发亮的贝类小珠编织成宽约戴厘米左右的彩色笠带。带上这精工制作的竹笠和美丽的彩带,在骄阳下,使你感到更舒畅,显得更美丽。     疍家姑娘勤劳、善良、美丽、聪明、贤慧。旧时,当他们的兄长、丈夫出海打鱼时,她们就默默地为他们祈祷。出远海迟迟未归时,她们就上妈祖庙、五龙公庙为他们祈祷神灵保护……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0)

穿青

bsdf  2004年八月16日, 12:30

  所谓穿青人,住在贵州西北部,有二十多万人。他们是汉人,但要求承认他们是少数民族。他们的理由是:过去他们有“老辈子话”,是跟当地汉语不同的语言;他们在乡间有一大片村子,形成自己的聚居区;他们有不同于当地汉人的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特点,他们的妇女有不同于当地汉人的服饰。对于他们的识别工作,首先从语言分析入手。原来他们的语言就是贵州人普遍使用的汉语,是汉语中的一种方言。所谓“老辈子话”,跟早年江西、湖北、湖南通行的汉语是有渊源的。但说汉语的人并不一定就是汉族。于是查阅历史材料,证明穿青人的祖先是明初随军迁入贵州的民户,因得不到土地,不得不向当地彝族租地,当彝人的佃户。因此,他们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因文化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未被彝族同化,保持了汉族的民族特点。明末,到贵州游宦经商的人渐多,形成了聚居区。这些人社会身份高,看不起先来的汉人,逐渐形成所谓穿青人和穿兰人的对立。解放后,穿兰人登记为汉族,穿青人因怕吃亏,不愿登记为汉族,希望被认为少数民族,从而得到照顾。在全国人口中占绝大多数的大民族中,居然有一小部分人不愿承认自已是汉人,这是我们很难以想象的。经过这次识别,穿青人的识别问题解决了。 (查看全文)

待定民族 | 评论 (3) | 引用 (786)

堕民[已消失]

bsdf  2004年八月14日, 04:38

  关于浙江堕民的起源,历来有争议。一说宋将焦光瓒率部降金,宋人引以为耻,乃贬其部卒之籍,称“堕民”,明长称“丐户”。又一说元亡之后,原来管制汉人的蒙族人集中安置,与一般民户有别,称堕民。浙江境内,堕民集中分布在绍属一带,民国17年(1928),上虞堕民3393人,解放初,据全县5个区统计,有664户,2574人,以集中聚居为主,如郎桥、彭家堰、西方、五婆岭、应家山头、羊角沥、徐项、何家汊等地。

  解放前,县(指上虞)内堕民倍受歧视,不能与平民同席而坐,不准读书应考,不能与平民通婚。男的称“大贫”(堕民转音),从事乐户(吹鼓手)、抬花轿、剃头、鸡毛换糖。女的称“老嫚”。逢年过节或红白两事,堕民在划定范围内为住户服务,以赚取工钱或“好看钱”。堕民对户主称呼为“老大爷、老相公、老娘娘、小相公、大小姐……”,“老嫚”出门服务手挽篾篮。堕民只能在其内部通婚,姑娘出嫁不坐花轿,婚丧酒宴均很简单。堕民在正月初十至十五过年,从初一开始,向其服务的主户拜岁,主人家以年糕、粽子相送。清雍正元年(1723),曾诏示“按山西乐户削除其籍,俾饬改其业”。民国时期,也曾通令“与民同列”,但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堕民地位。直至解放后才彻底消除了对堕民的歧视,“堕民”称谓亦随之消失。

待定民族 | 评论 (0) | 引用 (0)

«上一篇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