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4 发表于 2006-4-21 14:11:07

游函谷关

鄂豫行13涧壑函关
我出了长途车站后,便步行前往了短途汽车站,在候车室看到灵宝市的旅游图,方知名冠天下的函谷关竟在灵宝市东北14km处,以前读《幼学琼林》时,记得一句“丸泥亦可封函关”,形容其关势雄浑险要,但也只记得关就在豫西某地,并未详究其地,今日既已至此,必去一探究竟。
向工作人员咨询有无往函谷关去之班车,答于车站对面乘1路公交再转8路可达,于是便乘了1路车先往涧西,涧西距长途汽车站仅1站,数百米而已。我见站台对面便是新华书店,忙去买了灵宝地图一张,又休息稍久,也没看见8路车,见来了一辆9路车,是往孟村方向的(函谷关附近),便上了9路车而往孟村。车出了灵宝城后,一直在弘农河谷中前行,途中可见河谷两侧高百余米的黄土塬,弘农河谷则阔约1里,不久至函谷关公路的入口处,我没有下车,想一直坐到孟村看看,车过高沟村时,见到中铁三局承建的7800m长的函谷关特长特大断面黄土隧道的项目部,再行不久,过连霍高速到孟村。孟村至三门峡水库已是近在咫尺,我便先于村东的小路赶往塬岸,以期能望见水库。于塬岸一望,见脚下仅一条小河沟蜿蜒曲折,不觉心中一凉,但仍飞快下塬,下至沟边时,见其水非常浑浊,想顺沟去看看水库,但因赶时间往函谷关,只得弃库往函。逆沟前行,便能望见连霍高速横架两岸,高速路旁是正在修建的郑西客运专线函谷关隧道X标段,我上前一看,隧道仅仅掘了几米,应是年后方才动工的。我从隧旁上塬,几乎无路,故坡度极陡,险些滑至坡底,待上了坡行了很远后,才发觉地图是在这里遗失的。
往函谷关的途中曾遇一冲沟,上上下下冤跑了许多路,所以对冲沟也是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在临潼时,因只有零河或者戏河等几条河沟,且其沟型规整,所以彼沟是仅仅不方便车辆通行而已,而此沟是更不方便行人通行,在《两个人的长征》中,曾对陕北的沟壑描写为直线四五公里的路程往往要走上半天,因为那里的黄土塬更加宽广高大,沟壑更加纵横密布,相比眼前的这条沟只深二十余米,只是稍些阻碍行程而已。过了沟后,便是收费站,上了灵宝出口的连接线,再行不远,见路右侧又有一处隧道工地,便去观望,是函关隧道1#斜井,过了工地,我又上至稠桑塬顶,仍期望能看见水库,到了塬顶才发现塬面平坦,凭着阴沉的天空,只能望见山西境内的塬岸,若想至原边,还需行数百米才能到达,我因时间紧迫,恐走远了会赶不上往灵宝的末班车,只好下塬。顺着连接线又行不远,至一大桥,于桥上向沟下游望去,可以看见狭窄的沟内植有少许松柏,沟尽处便是函谷故关了,这条沟则是函谷故道。旧函谷关是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的,古称“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邃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为天险”,这车不方轨自是好为理解,却说好为天险我是颇为费解,因为现在从黄河岸边到崤山脚下除需过弘农涧外,十数公里内几乎对东西交通并无阻碍,为何非从此关而过,事后读史念海先生的《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后方知,在西汉中叶以前,这里的森林是非常浓密的,以致于人马根本无法通行,只能从函关而过,以致于函关成为西入长安的必经之道,汉武帝时将函关移到了如今的新安县境内,所以此关又称为旧函谷关。
再前行,至王垛村,于村内顺公路而下,便是函谷关遗址,这函谷关也是老子刻写道德经之处,故又有道家之源之称,关前有图片展览亭,展示着曾到过函关来的中外名人,其中99年江泽民、温家宝等领导人参观的照片最为显眼。
至下午5时,8路班车来,为最后一班,本想再去函关关楼一看,也只好放弃了,于是乘车返灵宝。

天津四
2006年2月22日灵宝
2006年4月7日整理

张世玉 发表于 2006-4-22 03:31:27

请继续发照片!

天津4 发表于 2006-4-22 19:37:29

...

天津4 发表于 2006-4-22 19:39:30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游函谷关